清代才女赵艳雪在《悼金夫人》一诗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:\"美人自古如名将,不许人间见白头。\"这句饱含深意的诗句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悲剧——正如红颜多薄命一般,那些叱咤风云的名将也往往难逃英年早逝的宿命。细细品味这句诗,我们不难发现豪极资本,自古以来,名将难以善终似乎已成为一个被历史反复验证的残酷定律。
翻开史册,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:战国名将廉颇晚年遭人排挤,空有一身本领却报国无门;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因功高震主,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;蜀汉猛将张飞因治军严苛,最终被部下刺杀;三国时期的魏延因与诸葛亮政见不合,死后仍背负叛贼的污名;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空有满腔报国之志,却只能在词作中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。这些名将的悲剧命运,无不令人扼腕叹息。
然而,若要论及古今名将中最令人胆寒的人物,当属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。这位被称为\"人屠\"的将军,其传奇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,至今仍让人不寒而栗。
展开剩余70%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。当时赵国因连年征战,粮草供应早已捉襟见肘。《战国策》中记载:\"秦攻赵长平,赵无以为食,请粟于齐而齐不听。\"虽然赵军曾一度取得小胜豪极资本,但已是强弩之末。更不幸的是,赵孝成王临阵换将,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。在断粮四十六天后,饥寒交迫的赵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,最终陷入白起精心设计的包围圈。
当主将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后,四十万赵军选择了投降。按照常理,白起应当接受降兵,凯旋而归。然而,这位铁血将军却做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决定。他认为:\"前秦已拔上党,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。赵卒反覆。非尽杀之,恐为乱。\"意思是上党地区的百姓虽被秦国占领,却仍心向赵国,这些降卒日后必成祸患。于是,他下令将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,仅留下二百余名少年回赵国报信。
单是这份冷酷无情的决断力,就足以让白起名垂千古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长平之战并非白起第一次大规模屠杀战俘。早在公元前293年,也就是他初露锋芒的第二年,白起就在伊阙之战中斩首二十四万韩魏联军。说到这里,或许有人会质疑:这样一个嗜血成性的屠夫,凭什么被称为名将?
事实上,白起之所以能名垂青史,绝不仅仅因为他嗜杀成性。自公元前294年出任左庶长开始,他的军事才能就展露无遗:次年便独当一面,在伊阙之战中生擒魏将公孙喜;又过一年,他率军连克魏国六十一城,为秦国统一大业奠定基础;公元前280年大败楚军,迫使楚国割地求和;两年后攻陷楚国郢都;公元前273年,又大败赵魏韩三国联军,斩首十三万。据史书记载,白起为将三十余载,攻下七十余座城池,未尝一败。如此辉煌的战绩,绝非仅靠残暴就能取得,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才是关键。
然而,这位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,最终也未能逃脱\"英雄不许见白头\"的命运。在长平之战后豪极资本,白起反对秦昭王继续攻打赵国的决策。当昭王执意派王陵攻打邯郸遭遇惨败时,白起称病不出。昭王多次催促无果,丞相范雎又进谗言说白起\"其意怏怏不服,有余言\"。最终,昭王震怒之下,赐剑令白起自尽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这位为秦国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,最终却死于自己效忠的君王之手。
细究白起之死,实为多重因素所致:其一,范雎担心白起功高震主,不断在昭王面前进谗;其二,邯郸战败后,白起直言不讳的批评触怒了昭王;其三,长平之战后,范雎以白起抗命为由,暗示其可能生变。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,最终酿成了这出令人唏嘘的悲剧。白起之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,更让秦国错失了统一六国的最佳时机,可谓两败俱伤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